Sunday, February 3, 2019

方言或母語?

有人記得母語教學嗎?無論係唔係方言,我估,書面語嘅應用,其邏輯思考,始終都係以李天命嘅論述,最反應到 'Institutionalised'。

例如這思理,依「邏輯」為法,促成言語。那請問,是體裁有其「參考」價值,並足以提供「查照」,才有論可據,是吧?

而依其法則行使語文,是否就反映出mindset?

IE: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bill of rights, or without。同一個人,會不會說出兩種話?

近日,㗎仔要出面解決麻煩。三日來,日本人同日本人講日文,問一條問題,竟然換了五六個客服,都無人明白佢所問。

「我到底違反了房東約章中那一條?」

對於語文嘅單線理解,例如:「大家都講日文,點會溝通唔通?」

但現實係,於問答中取証,或考據,就足以反映距離。

個客不滿,要求退款,平台照做;但同時,個客以私人原因轉呔,錯不在房東,那基於甚麼條款,平台可以要求房東承擔損失?

諷刺的是,客服的取態是:「個客唔滿意,我哋退款,即訂單取消。訂單都取消了,你當然無收入。」

然而,這能夠稱為合理嗎?

對某啲嘢,我不贅,例如某啲思理係咪足以孕育公文?而如果書面語,白話文,甚至語錄體,於行文運字上,會被發音所拒泥,甚至局限,那請問,蔡元培先生畢生成就到甚麼?而過去一百年,所謂中文,又有甚麼進程?

0 comments:

 
Clicky Web Analytics